認股證及牛熊證教學文章 個股牛熊證受注目 成交額非需求指標

目錄

個股牛熊證受注目 成交額非需求指標

近期恒指在28000點關口附近爭持,投資者或者期望港股能更上一層樓,同時積極尋找合適的投資工具捕捉市況向上帶來的機會。事實上,港股已連升八個月,恒指在今年首8個月累升達27%,而在眾多藍籌股之中以騰訊(00700)表現最突出,期內累積升幅超過七成。除騰訊之外,多隻大型內銀股、保險股亦輪流發力支持大市向上。我們在處理投資者查詢時亦留意到有投資者持續關注個股產品,當中對個股牛熊證的興趣尤其濃厚。趁我們最近亦推出個股牛熊證產品,今次試與大家分享一些相關分析及總結。

根據我們觀察,當市況較為暢旺,如今年般較高投資氣氛的市況下,投資者對個股相關產品存在較明顯需求;反觀當市況較疲弱或淡靜時,需求則較傾向恒指相關產品。下圖是過去幾年恒指和個股牛熊證街貨名義資產總值(名義資產總值是指以經折算換股比率後的牛熊證街貨量乘以正股股價的數值,可反映投資者建立槓桿倉位後所代表的正股資產總值)。從下圖中可以發現隨着大市向上,即可視為市況暢旺期間,個股牛熊證的名義資產總值亦有上升趨勢,其關連性相當高。

此外,重磅股之一的騰訊今年之內接連破頂創新高,亦是推動投資者對個股牛熊證產品需求的其中一個原因。從下表的按相關資產劃分的個股牛熊證名義資產總值,可見截至今年9月7日騰訊牛熊證街貨的名義資產總值達77.6億元,佔所有個股牛熊證街貨的名義資產總值超過一半,反映投資者積極部署相關牛熊證。

股份                            牛熊證街貨名義資產總值
騰訊                                             77.6億元
港交                                             11.7億元
平保                                             10.9億元
吉利                                               7.2億元
南中                                               6.8億元

所有個股牛熊證街貨之名義資產總值    141.6億元

同時,推出個股牛熊證產品的發行商亦由去年同期的7家增加至目前10家,投資者可選擇的產品數量亦因而增加,更容易找到切合需要的產品。

值得留意的是,投資者若簡單地以成交金額去衡量個股牛熊證的普及性及市場需求,相信未必能全面了解當中實際情況。下表顯示個股牛熊證佔大市成交比例及街貨名義資產總值,若單看個股牛熊證佔大市成交比例僅數個百分點,或會低估個股牛熊證的實際需求。進一步觀察可見個股牛熊證街貨名義資產總值由今年初約26億元大幅上升至今年8月份達147億元,期間升幅超過4倍。

個股牛熊證佔大市成交比例 個股牛熊證街貨名義資產總值
2017年1月                2.6%                       26.0億元
2017年2月                2.5%                       41.7億元
2017年3月                2.3%                       52.0億元
2017年4月                2.8%                       60.8億元
2017年5月                3.9%                       73.4億元
2017年6月                3.9%                      104.7億元
2017年7月                4.6%                      122.9億元
2017年8月                5.3%                      147.2億元
年初至今升幅          上升1.04倍                 上升4.66倍

以上數據亦印證了我們於本欄其他文章中不斷提及的重點,就是單靠觀察成交金額並不能完整反映市場對產品的真實需求。投資者亦不應盲目以成交額高低來比較產品的優劣,而是應了解產品特性及自己的投資需要後,根據市況作出合適的選擇。

鑑於市場對個股牛熊證需求殷切,而當中又以騰訊相關的產品最受投資者歡迎,因此高盛近日亦推出數隻騰訊產品供投資者選擇,當中包括以下產品:

騰訊牛(65574),收回價320元,行使價318元,換股比率100,槓桿比率25.3倍
騰訊牛(65402),收回價300元,行使價298元,換股比率100,槓桿比率10.0倍



上一則: 不同換股比率之窩輪各有特色 宜多作比較
下一則: 窩輪轉倉策略的作用